close

parent-child relationship.jpg

前一陣子,和遠地來台北遊玩的朋友們,一起度過了愉快的兩天一夜
其中有兩位媽媽一對父母,共帶了三位小朋友一起過來
大約是3~5歲左右的年紀
連續兩天的相處,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,發現了許多有意思的事...


三位家長做得很棒的是,這段期間幾乎很少讓小朋友玩手機或pad
特別是在吃飯時間
常常會看到許多家長,為了不讓小朋友們跑來跑去或吵鬧,就用手機或pad讓他們安靜下來看著螢幕,然後也很順利的餵他們吃飯
當然,這個方法,讓家長們輕鬆許多
只是讓孩子那麼早接觸這類產品,難怪現在近視的年齡越來越低
也讓原本會在白天盡情釋放全部活力的孩童,體力越發衰退
一直覺得...這是一時讓父母們省力,但長遠來看 卻對孩子不是很好的一個方式

除此之外,也觀察出除了父母的外表與個性,會遺傳給孩子
家長對待孩子的方式,真的是具有深遠的影響

有一位小朋友,吃飯的時候非常的好動
還常會突然放大音量,或是不肯吃飯
媽媽也是不斷地管教,一直下指令:坐好、這個要吃完才能吃糖果、小心...
而由於這位小朋友對蛋類過敏,媽媽照顧起來也格外的費心力
從這位媽媽的聲音之中,就能感覺到她的疲憊
而這位小朋友表現出來,相對於其他兩位,除了常主動奔跑以外,更較具有攻擊性
也是說"不"次數最多的一位,反抗性最高

而有一次晚餐,在小朋友不在時,我和這位媽媽(稱為K)的對話大致如下:
我:『聽得出來你很累』
K:『對阿,唉...』
我:『你有沒有試過,問他要怎樣他才肯安靜坐好?』
K:『這我倒是沒這樣問過』
我:『那要不要試試看?讓他自己提供方法,再照他的方法做,如果他還不安靜,跟他說這是剛剛他承諾過的,這樣做就會安靜坐好的』
旁邊的妍妍問:『那如果他要的不可行呢?』
我:『那就想近似的方式,跟他說,他要的現在沒辦法,用這樣行不行,來作為代替。盡量換到他能接受的。』

後來,K有用這樣的問句
K:『來,你跟媽媽說,要怎樣你才會乖乖做好?你想怎麼做?』
小朋友說:『我想拿新的紙畫畫。』
K:『我們現在沒辦法有新的紙,把紙反過來整片都還可以用,你用這一面來畫好不好?』
一開始,小朋友不接受
這時,隔壁另一位小女孩問K:『我要畫畫,你要我畫什麼?』
K:『那你畫星星給我好不好?』
小女孩就開始畫起來,而K的小孩專注的看她畫完,也開始畫自己的,還展示給K看他畫了什麼

我不知道K有沒有察覺前後的變化?或是覺得跟換個方式提問沒關係
我的觀察是,小朋友確實因此有比較安靜,專心在畫畫
之後一直到吃完飯的時間,相對是穩定許多
感想是:K很辛苦的教導小朋友,但似乎比較少去聽小朋友的需求
禁止了一項,又會去做另外一項,再禁止,再做別的...
當然有時也都有說明禁止的原因
如果能夠再禁止之前,換個方式
用問句來讓小朋友自己回答他要的,而不只是媽媽單方向的指令
或許狀況會有所改變


另一位小男生,則是長得非常像媽媽
長得很白淨,總是笑笑的
而這位媽媽則是一直覺得他很柔弱,不夠man,言語之中透露出擔心
有時會說小孩的行為如何如何,讓她覺得很可怕
有一次在吃早餐的時候,被其他兩位的一男一女攻擊
媽媽看到,跟我們說:『你們看,還被女生攻擊。』
小男生被打了,則是笑笑的回來找媽媽,說他被打了
而早餐期間跌倒兩次,父母雖然即時的安慰擦手,也邊說:『在一個小時內跌倒兩次,你怎麼這麼弱。』
後來,在郊外的步道走路時,又跌倒一次,父母也再說了幾句
有一句印象蠻深刻的:『你怎麼一直喜歡蹲著呢?你是大陸人喔?大陸人才一直蹲著。』

觀察的心得是:這位媽媽還蠻仔細到會注意到一些小地方,很關心、也擔心他的將來
提醒小朋友注意時,會將後果說得很嚴重,藉此來讓小朋友不要做一些事
而這對父母對小朋友很疼愛與關心,但也因此將小朋友做出讓爸媽不喜歡的行為時,上綱到能力的否定(你怎麼這麼弱),甚至是自我認同(你大陸人喔)


最後一位,則是長年居住在美東的母女
兩人感情非常好,拍照都要一直親嘴,女兒也很黏媽媽
小女孩也是三位裡面年紀較大的,相對起來也更聽話懂事些
而媽媽會在第一時間對女兒的需求做出反應
要嘛幫她處理這處理那的,要嘛也會堅決說不
例如:在房間裡,女兒一直要媽媽陪他去上廁所
媽媽(稱H)說:『媽媽在和阿姨講事情,你自己去好不好?我們都在這邊,很安全的。』
女兒堅決要一起去
H繼續說:『為什麼一定要我陪你去呢?你在家也都自己上阿,這邊又不是外面,xx阿姨就在門外陪你好不好?』
就這麼來回了幾次,小女孩最後還是在媽媽沒有陪同之下,去了廁所

相對來說,H對小朋友的回應最直接且明確
也相當傾聽小朋友的說話
更是肯和小女孩一起擺出各式各樣的拍照姿勢,陪著他一起玩
制止的指令相對少了許多
是三位小朋友裡面,讓媽媽操煩最少的一位,也是最聽話的一位

(補充:後來另一位朋友的觀察發現,H的女兒似乎過度依賴媽媽
常常試都沒試就直接說:我不會,妳幫我。
從上面的例子,似乎也確實是如此
而H有時也因為如此,做事時常被打斷
例如在廚房準備餐點時,女兒就會一直找她
H告訴女兒說:你先自己玩,30分鐘之後我再陪妳好不好?
但過一下子,女兒又跑來了
往往讓H準備一頓餐的時間,增加不少
後來經由別人提醒:你女兒...會看時鐘嗎?
H笑了出來,搖著頭說:不會....)


有一句常聽到的話 說得很好:『一直用相同的方式,想要得到不同的結果,是不可能的。』
和小朋友溝通,常出現的盲點是...有時不是他們不聽話,而是他們不懂大人說的話的意思
媽媽一直用相同的方式對待小孩,卻又希望小孩可以比現在聽話,不要讓她這麼累
如果沒有改變自己的方式,是很困難的
唯有改變自己對小孩溝通的方式,才有可能讓小孩因此改變

這三位媽媽,其中有兩位,都是全職媽媽,幾乎一天24HR都和小朋友在一起
固然環境有所差異,三個小朋友也各差一歲
但透過他們,最不會掩飾的行為言語中,透露出媽媽不同個性與教導方式的差異
但相同的是:媽媽對孩子的愛,無比深厚
而且,帶小朋友長大,真的是一件非常勞心勞力的工作
媽媽,真的很偉大

祝福你們,都能健康幸福的長大、生活~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ham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